這家糧油專合社賺錢門路真的多
“這幾天,我剛忙完‘雙搶’,準備馬上進第二批雞苗!”近日,益康糧油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安桄明說,“我計劃今年出欄兩萬只土雞,都由公司回收,每只可賺12-15元。”
在蒼溪縣,益康糧油專合社頗有點特立獨行:不光種大小春糧油作物,而且還雄心勃勃發展養魚、養鱉、養雞等養殖業;發展生產的同時,還建起了專家大院,廣邀專家指導,讓專家的科技成果在合作社成功孵化,使合作社受益多多。
從專攻糧油
到發展養殖
在搞養殖之前,安桄明專攻糧油生產。2013年5月,在外打工多年的安桄明返鄉創業。聽取縣農業局建議,這個農業的“門外漢”就在蒼溪縣白橋鎮白橋村拿下幾十畝地試種了一季大春作物,結果讓他覺得“搞農業還行”。
第二年,他索性成立了糧油專業合作社,在蒼溪縣東青鎮、白橋鎮流轉700余畝土地開始了大規模糧油生產。
“但是,糧油生產牽扯到技術、銷售等問題,而且利潤很薄。何不將價值較低的小麥、玉米拿來發展養殖,提高附加值呢?”安桄明有了這樣的思考。
2016年10月,他在基地挖了20畝4口塘,引來優質水源,用青草、小麥、玉米喂養四大家魚,從2017年開始,養魚一年的收益就達一二十萬元。
此后,安桄明再接再厲。2017年4月,搞了13畝稻田養鱉,預計今年投產,13畝稻田鱉的產值就近40萬元;去年,安桄明又在東青鎮東紅村與村集體、貧困戶構建利益鏈,利用60多畝山地建起了養雞場,今年3月從簡陽某公司引進了第一批5000只土麻雞、綠殼蛋雞雞苗。這樣,基地大量的玉米、小麥轉化為雞飼料。
安桄明說:“養半年由公司回收,保守算,1只雞只賺10元,一年出欄兩萬只,利潤就有20萬元!”
建專家大院
“門外漢”成“土專家”
在益康糧油專合社辦公室,墻上“科技為先,耕耘理想”的標語十分醒目,這是安桄明的座右銘。“科技為先”的理念,促使他建起了專家大院。
“我是個種莊稼的‘門外漢’,前期碰到過很多生產技術、品種選擇、茬口安排等難題。”安桄明說,“一定要請專家幫助,科學種田才行!”
通過縣上組織的各種參觀、考察、培訓,安桄明結識了省農科院、綿陽市農科院等科研院所的專家,建立了自己的“專家庫”。
2015年9月,經蒼溪縣農業局、教育和科技局大力支持,蒼溪縣糧油專家大院在合作社落地生根。省農科院湯永祿、李明蘇,中科院成都生物所吳瑜,綿陽農科院余金龍等專家以及縣農業部門農技人員都成為合作社顧問,他們每年定期到合作社開展培訓,指導糧油產業技術、集中展示推廣應用先進生產技術和推介優質新品種。
安桄明說,他以前種的“柜子小麥”(自留種),畝產只有500斤。通過專家大院的湯博士指導,2016年他引進了“川麥104”,2017年又引進了吳博士推薦的“川育25號”,事實證明,這兩個品種平均畝產都超過了800斤。今年,他還準備引進專家推薦的“綿麥902”,它能抗倒伏、抗病性強,產量也不低。
“通過專家的指點,我一個‘門外漢’,現在都成‘土專家’了。我也利用農閑時機為村民開展培訓。”安桄明說。
蒼溪縣農業農村局高級農藝師劉逢春說,合作社建立專家大院,通過大戶對接專家,有利于新品種新技術的示范和推廣。比如,小麥新品種通過大戶示范,就可促進全縣小麥品種的更新換代,使之像推磨子式的推廣到全縣幾十個鄉鎮。最終,要通過專家大院指導,帶動全縣糧油發展方式向種、加、銷一體化方式發展,讓種植戶根據加工企業的需求來進行生產。
信息來源:四川農村日報
原文標題:致富網 > 致富點子 > 這家糧油專合社賺錢門路真的多
原文網址:http://www.nuriaayma.com/zfhdz/217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