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種植擺脫“大小年”,果園連續10年皆高產!
“今年預計畝產超過兩萬斤沒問題,80以上的大果超過八成。”10月15日,看著即將采收的滿樹蘋果,張玉清信心滿滿地說。
在蘋果種植過程中,很多果農都會面臨“大小年”的問題。但煙臺市蓬萊區新港街道劉家旺村的果農張玉清種植的果樹,近10年來,一直保持畝產2萬斤的高產。
張玉清今年65歲,種蘋果已經有30年的時間,現在家里種著10畝蘋果。
1990年前后,張玉清成為村里最早一批蘋果種植戶。隨后,劉家旺村種蘋果的村民越來越多。很多村民為了獲得高產,蘋果定植密度很大,每畝達到110多棵。當時張玉清就認識到,果園必須保持通風透光,因此她每畝只栽種了三四十棵蘋果。
近10年來,村里一些果園老化,不僅通風透光條件差,蘋果品質下降,很多機械設備也無法進園。張玉清種植模式則沒受到影響,“今年產量最高的一棵老樹,套了近2000個果袋,產量超過1000斤。密度小一些,并不會影響產量,反而質量會更好。”張玉清指著一棵20多年的老樹說。
在種植過程中,張玉清一直在琢磨如何提高蘋果品質。2000年前后,她偶然聽收購商說村里的一些蘋果表光不好,經常有果銹,蘋果個頭也偏大。“收購商比較了解市場,他們反映的這些問題,必須及早改正,否則,過幾年我們的蘋果在市場上就賣不出去了。”于是,張玉清開始更新一部分新品種。新品種表光更亮,個頭更均勻。
近年來,隨著煙臺當地蘋果品種的不斷更新,蘋果表光越來越亮,口感也越來越好。5年前,張玉清又更換了一部分新品種。
現在,走進張玉清的果園,不管是20多年的老樹,還是新樹,都掛滿了果。沒有因為品種更新而影響產量。
“要種好蘋果,必須不斷更新觀念,必須緊跟市場需求,還要有超前意識,這樣種出來的蘋果才能賣高價。”張玉清總結自己的種植經驗時說。
在蘋果種植管理過程中,張玉清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精心管理,根據每棵果樹的長勢情況,進行不同的肥水、田間管理。正因為如此,她被當地很多人稱為“蘋果媽媽”。
同時,張玉清還不斷摸索適合當地的管理技術,并把自己的技術傳授給周邊村民。由于種植水平高,張玉清還被山西省的一個縣聘為果業技術顧問。
張玉清是蓬萊蘋果生產的一個代表。近年來,蓬萊不斷引導果農掌握果樹管理技術,加速矮砧集約栽培模式、精細管理、病蟲害綠色防控等新技術推廣,創出了“高投入、高技術、高畝產、高質量、高價格、高效益”的“六高”蓬萊生產模式,得到中國工程院院士束懷瑞的高度評價。
信息來源:農村大眾
原文標題:致富網 > 種植專題 > 瓜果 > 蘋果種植擺脫“大小年”,果園連續10年皆高產!
原文網址:http://www.nuriaayma.com/zzzt/guaguo/26080.html
關鍵詞: 蘋果種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