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山坡種植芭蕉芋綠山又富民,每畝收入3000元!
近日,筆者來到南川區南平鎮水豐村,遠遠就看見一片片山坡上,滿山遍野都是又高又綠的芭蕉樹,有的正開著紅花,放眼望去,真是“萬綠叢中一點紅”。
然而,誰能想到,一年前,這里卻是一片雜草叢生的荒山坡。山還是那片山,山上植物變成了郁郁蔥蔥的芭蕉芋,讓村民看到希望。
采空區難種莊稼
“現在種上綠芭蕉,我們看著心里就高興。”水豐村二組組長楊永倫一邊除草一邊對筆者說,之前,這里是一片荒坡,雜草高的長到兩米多,矮的也有1人高。因為這里是采空區,蓄不起水,田土很少有人種,種莊稼幾乎沒收成。
看著這日漸荒蕪的土地,楊永倫很是心痛,一直想引進發展產業,帶動村民增收。一個偶然的機會,重慶金锍禹匯實業有限公司負責人胡懷通到南平鎮考察,楊永倫便請他到水豐村看看。
“這里是采空區,可能別的難種好,卻恰恰適合芭蕉芋生長。”說到為啥選中采空區搞種植項目時,胡懷通介紹說,芭蕉芋耐瘠薄、耐蔭蔽、不擇土地,但怕澇,“你們看,是不是挺適合水豐村的?”
他說,而且,這里離萬盛城區近,交通也方便。于是,去年該公司在水豐村流轉800畝土地,其中,閑置地占80%左右。公司用挖掘機開荒除草近半年,今年4月份將芭蕉芋種了下去,現在長勢不錯,高的長到兩米多。
胡懷通說,該公司已在涪陵、豐都種植上萬畝芭蕉芋,平均每畝生產鮮芋5000公斤。每公斤按0.6元計算,每畝收入3000元,扣除種子、化肥等生產成本,每畝純收入1500元,今年預計有120萬余元收入。
延伸芭蕉芋產業鏈
提到芭蕉芋,不少人可能覺得陌生,其實它和出現在城市花園、小區綠化帶、開著紅花或黃花的芭蕉很像。“小區開花的芭蕉是觀賞品種,只開花不結果。水豐村種的芭蕉芋則不開花,開花影響芋的質量和產量,所以我們很早就把花摘掉了。”胡懷通說。
他介紹說,芭蕉芋又名蕉藕、旱藕、藕芋等,原為南美洲的野生作物,可以在山地和低洼地種植,人工栽培為一年生,被利用的部分是其塊莖,在塊莖中積累的淀粉可作為人類和動物的主食。“芭蕉芋的淀粉率可達20%至25%,且顆粒大,用它制成的粉絲具有淡黃透明、無點狀雜質、易熟耐爛、久煮不糊等特點。”他說。
而且,芭蕉芋全身是寶,它的枝、葉、稈都有較豐富的營養價值,是牛、豬、羊等大牲畜的好飼料;花也可食用,具有清熱、解毒的作用;也可以留一部分芭蕉芋的花,鮮艷而大朵的花開放時間長,集中成片后,花開一片紅或黃,適合發展觀光體驗、生態休閑等鄉村旅游。
據了解,金锍禹匯公司今年在水豐村種植成功后,明年將擴大規模,配套建設一條淀粉加工生產線,建一個大型養牛場及有機肥加工生產線,并準備在芭蕉芋下套種紅薯、馬鈴薯、玉米等,形成“種植+深加工+有機肥生產+養殖”的循環農業產業鏈,提升產品附加值。
村民有了綠色增收產業
管理基地、鋤草、施肥……近日筆者采訪時碰到水豐村二組貧困戶劉立海正在地里忙碌。當天前來干活的工人有10多名,都是當地村民。
“我們在這里打工每天70元,免費吃一頓早餐,天熱時公司還送藿香正氣液等降暑藥,我們現在是每天按時上下班的‘工薪族’喲。”說起在這里打工,劉立海高興得合不攏嘴。他現在是基地的固定工人,每月上班20多天,可掙1500元左右,一年可掙近萬元。
和劉立海一樣,現在基地優先解決13戶貧困戶和4名殘疾人就業,涉及土地流轉農戶280戶。目前,已支付流轉費20多萬元、務工費30多萬元。
明年,該公司準備采取“公司+合作社+農戶”的產業化路子,發展農戶種植,并與農戶簽訂購合同,為他們提供技術支持。“如果明年規模擴大到1萬畝,加上兩條淀粉加工生產線及養殖基地的建成,可提供300個以上的就業崗位。”胡懷通說,芭蕉芋是綠色植物,還有利于改善采煤沉陷區生態環境保護,具有經濟、生態、環保等多重效益,綠山又富民。
信息來源:重慶日報農村版
原文標題:致富網 > 種植專題 > 蔬菜 > 荒山坡種植芭蕉芋綠山又富民,每畝收入3000元!
原文網址:http://www.nuriaayma.com/zzzt/shucai/22598.html
關鍵詞: 芭蕉芋種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