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海拔地區種植青花椒,昔日荒山荒坡變“金山”
“陳會長,你看,這棵花椒樹估計結了40斤花椒,今年產量比去年還高。”椒農吳開宇興奮地對我說。走在紫荊山花椒基地,看著滿山遍野、壓彎枝條的花椒樹,吳開宇高興得合不攏嘴。想起昔日的荒山荒坡,如今都變成了座座“銀行”,我忍不住想起當年與花椒結緣的日子。
與花椒結下不解之緣
嘉平鎮紫荊村地處江津南部山區,距江津城區63公里,坐落在紫荊山上,平均海拔1000米以上。該村幅員面積16.57平方公里,交通不便,資源匱乏,信息閉塞。
2003年以前,全村人均年收入不足2000元,是重慶市重點貧困村。“有女不嫁紫荊山,天晴落雨把門關,一日三餐沙沙飯,腳手烤起火斑斑。”這是當年紫荊村貧困落后的真實寫照。
江津花椒源遠流長,近40年來大力發展“九葉青”花椒,成為全國聞名的“中國花椒之鄉”。
2003年,為進一步發展花椒產業,江津花椒產業協會成立,我被選為協會會長,從此與花椒結下了不解之緣。
被村民的愿望感動
在一次花椒技術培訓會上,我認識了嘉平鎮紫荊村支部書記錢榮昌。錢書記說:“看著山下農戶種椒收入高,也曾發動少數村民栽種花椒,可是都失敗了。紫荊村太窮了,想要丟掉貧窮落后的帽子,必須要有一個特色產業,必須要走產業扶貧之路。”并提出了要在紫荊山上發展九葉青花椒的迫切愿望。
九葉青花椒適宜種植區域一般在海拔600米以下,而紫荊村平均海拔在1000米以上,這可能嗎?帶著這個疑問,我應邀到紫荊山進行實地考察。來到一農戶家中,錢書記陪同走了近四個小時的山路,大家早已又累又餓,就在一家農戶吃午飯。我發現自己碗里居然有兩只雞頭,便悄悄問身邊的錢書記是怎么回事,原來,村民家里沒有肉,到鎮上去賣菜要走2個小時,飼養的雞還沒有長大,就一下殺了兩只。“陳會長,你是稀客,大老遠跑到山上來幫助我們,家里也沒啥好吃的,你不要客氣!”村民邊說邊向我的碗里夾了一塊雞肉。
下山后,回想起村民們那一雙雙真摯淳樸和期待的眼神,我暗下決心,一定要把花椒樹栽上紫荊山,要讓紫荊村的村民富起來。
全力推廣花椒種植
當年秋季,我親自送苗上山把九葉青花椒品種引種到紫荊山上。開始嚴格按照山下九葉青花椒的栽培管理技術進行精心管護,但花椒還是長勢不好,有的一到冬季就被凍死,即使沒有被凍死的也掛果少甚至不結花椒。
為了解決這個技術難題,協會相關技術人員一邊查找資料,一邊堅持春、夏、秋、冬做好觀察和記錄,并有針對性地總結和提煉管理技術。經過三年時間的探索,總結出了“合理除草、修枝整形、病蟲防治、科學用肥”的一套適合高海拔地區的青花椒栽培管理技術,將九葉青花椒適應區從海拔600米以下提高到了800米以上。
此后,我還將當地的野花椒與九葉青花椒進行嫁接,培育出適應高海拔的“紫荊一號”青花椒品種。從此,紫荊山上的花椒樹終于開花結果了。
為了讓廣大村民種好花椒,協會技術人員從土地選擇、除草、栽苗入手,常年堅持為大家做好技術培訓。不管是嚴寒還是酷暑,不管山高路險,只要有需求協會技術人員都會出現在紫荊山上,及時幫助村民們解決在種椒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困難,及時提供技術幫助。
在錢榮昌書記的帶領下,經過10多年的不懈努力,紫荊村從零開始發展花椒產業,種植面積迅速擴大,產量逐年增加,花椒逐步成為全村的特色產業,逐漸丟掉貧窮的帽子。為了幫助紫荊村從脫貧到致富的轉變,打開銷路,穩定銷售渠道,我積極牽線搭橋、內引外聯,引進全國著名花椒油加工企業,把“紫荊一號”作為重要原料暢銷全國;還引進日本客商,讓“紫荊一號”花椒成為江津第一單出口國外的花椒。
如今,紫荊村的花椒種植面積已達1.2萬畝,2016年,全村901戶農戶中種椒收入5萬元以上的達200余戶,10萬元以上的就有13戶;2018年,全村2509人人均年收入突破9000元,其中種椒收入達5000元以上。產業扶貧讓紫荊村逐步走上脫貧致富的道路,小小花椒樹成為紫荊山上的“搖錢樹”。
陳秀強:重慶市江津區花椒產業協會會長,榮獲全國科普惠農興村先進帶頭人等稱號。
信息來源:重慶科技報
原文標題:致富網 > 種植專題 > 藥材 > 高海拔地區種植青花椒,昔日荒山荒坡變“金山”
原文網址:http://www.nuriaayma.com/zzzt/yaocai/23340.html
關鍵詞: 花椒種植